首页 关于10元小投资平台 业务领域 公司动态 政策规范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规范 > 行业动态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蓝碳合作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发展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蓝色碳汇潜力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相较于森林碳汇,蓝色碳汇拥有更多优势。目前,中国政府正以蓝碳合作为重点,引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加强海洋合作,治理国际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在蓝碳合作方面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限制因素。因此,中国和东盟应该通过深化蓝碳合作机制和政策沟通、加强次区域蓝碳合作、完善蓝碳市场交易合作和蓝碳产业链等方式,催生中国与东盟地区的新型业态发展,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取得新进展。

“蓝色碳汇” (以下简称“蓝碳”) 也被称为“海洋碳汇”, 是指海洋这个巨大的碳库通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每年都可以循环大气中约900亿吨的二氧化碳, 并且可以吸收大气中1/3的二氧化碳, 优势明显。蓝色碳汇相较于森林碳汇、草地碳汇和耕地碳汇来说潜力更加巨大, 储藏量也更为丰富, 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联合国在2009年发布的有关报告中确认了海洋在碳循环和环境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蓝碳” 开始逐步得到认可并受到重视。蓝色碳汇方面的合作构成了海洋合作的重要部分, 在“一带一路” 倡议取得丰硕成果的背景下, 在中国和东盟不断推进“一带一路” 相关合作的情况下, 中国应积极与东盟在蓝碳方面展开合作, 共同推进全球海洋环境治理, 构建崭新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01蓝碳发展及中国—东盟蓝碳合作的必要性

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会产生诸多发展问题并对人类造成危害,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环境治理危机, 中国目前已经采取了诸多减排举措, 其中就包括开展海洋碳汇的相关研究, 将蓝碳纳入《“一带一路” 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蓝色碳汇功能较其他碳汇来说优势更加明显, 发展蓝碳以及进行蓝碳合作对合作双方是一项双赢的工作。不仅有利于环境治理, 合作双方在经济、政治方面还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在海洋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发展需求较大以及蓝碳发展面临重重威胁的情况下, 为了尽快实现蓝碳可持续发展, 使其作为抓手推动“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海上合作, 中国应与东盟携手, 共同应对海洋环境和气候治理危机, 加强海洋合作。

(一) 蓝色碳汇功能

众所周知, 碳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命元素, 我们人类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碳, 地球上生命系统新陈代谢过程离不开碳的正常循环。而碳汇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太阳能转变为地球上一切生命和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 维持着生命的进化。“蓝碳” 的概念源于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蓝碳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蓝色碳汇对于减排节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都对吸收循环二氧化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也在固碳、储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藻类、各种各样的贝壳生物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来获取海洋中的碳, 中国每年通过养殖藻类和贝壳类等生物, 向海洋输出180多万吨碳。发展海洋碳汇并且与重要国家、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不仅对于改善气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更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海洋碳汇已经成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国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 要建立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并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蓝碳并拓展蓝碳空间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保护环境所需要共同采取的行动, 各国也在不断为发展蓝碳而努力。

(二) 中国—东盟蓝碳合作必要性

1. 蓝碳发展面临威胁

蓝碳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宽广, 主要包括海岸带、湿地、沼泽和深海栖息地、河口、近海等。碳汇拥有丰富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也涉及渔业碳汇、海草床碳汇等。中国和东盟都有着大量的发展蓝碳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国目前面临着蓝碳范围大幅衰退的现状, 红树林、盐沼地和海草床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的毁害, 总体来看, 蓝碳发展面临较大的威胁。在沿海地区, 人为地过度砍伐, 建设大量基础建筑工程, 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赤潮问题十分突出, 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 还会降低近海的海洋固碳、储碳能力。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滩涂围垦、填海施工、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 极大地破坏了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陆海统筹才能使蓝碳发展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不能只注重海洋的发展, 更不能只考虑陆地的利益。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 之称, 它也是净化空气的有效固碳器。调查显示, 与20世纪相比, 红树林的面积已经减少将近2/3, 受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 红树林的面积可能仍将继续减少, 大量稀有物种可能也会因此而减少甚至消失, 这会直接影响海域的固碳、储碳能力, 使蓝碳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除此之外, 海草床是全球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 可以孕育出丰富的渔业资源, 但是目前受工程项目等人类活动所影响, 海草床面积大量减少, 渔业资源也随着非法捕鱼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而不断减少。盐沼地不仅是动物们重要的栖息地, 还对海岸线起到保护作用, 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大量土地用途的改变使得盐沼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这些海岸带生态系统面积的不断减少, 会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大面积丧失, 海洋储碳能力下降。

中国和东盟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尽管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区域海洋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在蓝碳发展面临极大威胁的情况下, 中国和东盟应该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海洋环境危机。

2. 海洋治理问题突出

蓝碳发展与海洋治理息息相关。海洋治理程度高, 可以给蓝碳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将会更好地促进海洋合作。海洋是风云故乡, 是气候调节器, 但是海洋的生态环境与灾害问题也应引起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重视, 尤其是海洋垃圾问题。据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研学者统计, 全世界每秒钟有超过200公斤塑料被倾倒入海洋, 而每年人类在海洋里留下的塑料垃圾高达800万吨。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给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而如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严重波及沿岸各个国家, 对各个国家的共同合作产生了不小的挑战。面对海洋生态灾害多样、高频、规模增大的严峻形势, 中国和相关国家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主动服务沿海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及海洋管理需求为牵引, 采取多种举措, 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为海洋合作减少阻力。除此之外, 自从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 全球恐怖主义犯罪问题愈加严重, 由于海运具有成本较低、运输量大等优点, 恐怖组织更多地选择在海上进行犯罪, 而东南亚海域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等, 海上犯罪活动趋势也日益扩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海洋问题, 也为蓝碳合作增加了阻力。

中国—东盟海域海洋问题严重, 非传统安全问题等日益突出, 对中国和东盟进行海洋合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更好地治理海洋非传统安全等问题, 中国和东盟也更应该携手, 一起应对海洋环境治理问题。

3. 双方低碳发展需求较大

我国与东盟国家拥有相同的发展蓝碳立场, 低碳发展需求旺盛。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在促进低碳发展、控制碳排放量方面做了诸多努力, 但是当碳排放量控制力度加大时, 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行的。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碳排放量大国,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 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也增长了2.5%。“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逐渐增多, 目前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环境、贫困等多方面的挑战, 同时中国和东盟等相关国家也将在未来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参与“一带一路” 的国家碳排放增长率都超过了世界碳排放增长率的平均数, 在共同拥有巨大的低碳发展需求时, “一带一路” 国家迫切需要提升绿色发展效益, 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 因此中国和东盟等相关国家应该携手共同应对环境治理问题, 加强合作。

4. 蓝碳合作对双方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蓝碳, 推动中国与东盟在蓝碳事业方面进行合作,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与东盟来说, 都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蓝碳合作有利于催生中国—东盟新型业态发展, 创造双方就业机会; 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保护海域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有利于全面发展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因此, 进行蓝碳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第一, 可以催生中国—东盟新型业态发展。蓝碳是新兴事物, 蓝碳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朝气蓬勃。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背景下,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上利益契合度高, 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如果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蓝碳经济方面的发展, 可以更好地为相关国家提供新兴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 促进就业,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 也会推动双方之间的新兴业态的发展, 打造一个以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蓝碳产业经济合作新模式和蓝碳产业链, 为相关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宝贵的经验, 创造崭新的活力, 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吸纳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

第二, 可以保护双方海域生态环境。目前,中国与东盟在海域上面临着重重环境威胁, 海洋治理危机和海洋垃圾倾倒现象日益严重, 严重影响了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发展。发展蓝碳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海域生态环境, 将有效保护中国与东盟海洋国家的海岸带生态系统, 提高我国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加相关海域红树林、盐沼以及海草床的面积, 提高其修复能力,进一步促进减排, 更好地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更有利于双方在气候变化领域加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

第三, 有利于建构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于2019年4月23日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强调了合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东盟将要建构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是一种通过共同分享海洋发展理念与机遇、共同应对海洋安全风险、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 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和谐海洋”的顺承与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发展理念是中国政府首倡并不断推动相关国家进行海洋合作的重要指导理论。坚持陆海统筹,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促进海洋文化文明交流共生, 增加海洋治理的手段, 明确海洋治理的目标与方法, 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背景下推动中国—东盟蓝碳合作,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在海洋领域展开合作, 更好地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助力。

第四, 双方蓝碳合作将会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发展蓝碳事业和促进蓝碳合作,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协调和发展中国与东盟在新时代的海洋合作。可以预见的是, 海洋碳汇将是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海洋环保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领域, 而东盟又占据绝佳的地理位置, 优势明显。如果东盟可以在蓝碳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 那么不仅东盟自身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一带一路” 倡议也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前发展, “一带一路” 自身的发展成果也可以实实在在地普及东盟国家的发展领域。蓝碳领域可以填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合作领域中的空缺, 使得“一带一路” 倡议在贸易、投资等相关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将“蓝碳计划” 纳入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 将更好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 减少我国和东盟国家碳排放总量, 降低气候变暖对世界的危害, 同时“一带一路” 倡议致力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这将在蓝碳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力量。总体来看, 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框架下进行合作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

2015年, 国家自主贡献(INDC) 机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确立,要求各缔约方自行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气候变化目标自主贡献内容包括减缓贡献, 减缓贡献内容包含减缓目标。如表1所示, 中国和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都提交了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减缓目标和全球环境治理方案, 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对减排拥有强大的需求, 希望可以实现低碳发展。基于此, 中国与东盟国家更应在碳汇方面进行合作, 充分利用先天的丰富海洋资源, 在海洋碳汇合作上取得新进展。

 

02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东盟蓝碳合作的有利条件

东盟各国目前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倡议, 中国—东盟合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在蓝碳合作方面, 中国与东盟各国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国与东盟产业基础雄厚、互补性强, 为海洋碳汇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东盟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为海洋碳汇合作减少了一定的阻力;中国与东盟海洋国家的海岸线都较为绵长, 海域辽阔, 蓝碳资源十分丰富, 这为蓝碳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各自海洋治理经验都较为丰富, 为蓝碳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 中国与东盟各国都要把握住这绝佳的合作机遇, 共同创造关于蓝碳的海洋合作新篇章。

(一) 中国与东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互补性强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海洋强国” 战略后,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蓝碳经济作为新兴海洋产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约为8.3万亿元, 比2017年增长约6.7%。东盟国家海洋产业基础也十分雄厚, 马来西亚拥有巴生港和丹戎帕拉帕斯港两大重要集装箱港口; 菲律宾的渔业资源十分发达,是世界第四大造船国;泰国旅游资源较其他国家更为丰富, 是亚洲最为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 泰国海边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游玩; 越南2019年也极其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 海洋意识较强。

除此之外,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互补性较强。菲律宾油气资源较为有限, 中国海洋油气业发展迅速, 拥有较强的海洋油气开采能力, 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都展开了合作。中国与东盟在造船行业上实力雄厚, 菲律宾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造船国,在中国造船产业已经有所饱和的情况下, 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造船业发展势头强劲, 海洋政策也日益完善, 为中国与东盟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为蓝碳合作提供了动力。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 框架下展开合作已经有6年时间, 总体上来看, 合作范围广, 在海洋产业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东盟各国正在发挥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对外合作的渠道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等, 积极与中国展开合作。2018年,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双向贸易额高达5900亿美元。到2018年底, 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额达2100亿美元, 双向投资存量近15年间增长了近20倍。中国与东盟海洋产业优势明显, 双方产业互补性强, 为蓝碳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发展蓝碳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绝佳机遇。

(二) 中国—东盟海洋环保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与东盟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 也是经济上的后发国家, 面临着许多后发国家所共同存在的发展问题, 也都曾经牺牲了本国环境来谋求经济上的发展。但是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各国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与东盟国家也成立了相应的海洋环保机构和合作平台, 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中国与东盟所进行的海洋环保合作领域主要是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环保科技等领域。2007~2015年实行的《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推动双方在环保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第十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成功发表了《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 2011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也开始实行;2017年12月, 中国—东盟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论坛强调海洋合作是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领域; 2018年9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围绕绿色“一带一路” 领域开展交流研讨;2018年12月, 在广州举行的“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活动围绕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交流; 中国与东盟目前也正在大力施行《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6-2020年)》, 这将会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海洋环保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在中国—东盟双方目前互信程度有待加强的情况下, 海洋环保领域是双方可以更加深入展开合作以推动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更加牢固的领域范畴, 而发展蓝碳也正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共同合作、促进伙伴关系更加稳固的重要举措, 尤其是蓝碳合作和发展在国际上也是刚刚起步的情况下, 中国率先发展蓝碳, 与其他国家展开蓝碳合作, 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丰富的经验, 不断丰富与完善国际环境治理经验。

(三) 中国—东盟海洋资源丰富

中国与东盟拥有宽阔的海域与绵长的海岸线, 拥有蓝色碳汇发展最需要的海洋环境, 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东盟国家也多为海洋国家, 蓝色碳汇的合作可以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国家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桥梁。

东盟的海洋国家多是海洋养殖大国, 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可以更好地发展海洋渔业碳汇资源, 开展碳汇渔业调查与研究。东盟海洋国家大多水体营养丰富, 如印度尼西亚的海水养殖产业就十分先进, 拥有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海水养殖的贝藻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并不需人力资源进行投喂,因此, 这是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成本最低的方式,其经济效益显著, 并且可以更好地增加海洋碳汇的工作, 实现海洋碳汇能力的飞速提升。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和东盟海洋国家发展蓝碳合作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中国与东盟海洋国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完善, 生物呈现多样性。中国发展蓝碳优势独特。中国海岸线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拥有面积达3万公顷的海草床和2.5万公顷的红树林、约30万公顷的盐沼, 以及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海水养殖产业。东盟国家诸如印度尼西亚等也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蓝碳, 在达拉湾岛设立蓝碳试点,制定国家蓝碳发展的可行性计划。因此, 中国与东盟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也为双方开展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03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东盟蓝碳合作的挑战和对策

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蓝碳合作拥有迫切的必要性、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绝佳的机遇, 并且中国与东盟的蓝碳合作对于双方都有着强烈的战略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蓝碳合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合理利用相关合作基金, 通过“一带一路” 的合作平台向东盟国家提供中国发展蓝碳的技术与心得, 相互交流借鉴, 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一) 中国—东盟进行蓝碳合作的挑战

虽然中国已经与东盟在20多年的海洋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双方也在“一带一路” 倡议中达成了许多合作, 但是在新兴的蓝碳合作中, 双方仍然面临诸多阻碍。双方政治互信有待加强, 对于蓝碳合作也缺乏认识与指导, 域外大国的阻碍也会对双方的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1. 蓝碳合作的引导与认识缺乏

“蓝碳” 作为一个新鲜的名词, 本身就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目前沿海渔民对蓝碳发展抱持着自己的态度, 存在短视的行为, 并且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国家都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宣传, 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蓝色碳汇”这一新鲜名词概念并不熟知, 加之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蓝碳的推广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中国与东盟要想在区域层面对海洋碳汇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合作, 首先就应该破除认知局限。

除此之外, 随着国际越来越关注气候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高, 但是大部分的民众都缺乏相应的引导, 因此也缺乏主动性意识, 总是被动地去接受, 没有积极地参与减排工作。海洋碳汇项目一般都由政府部门负责, 因此环保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即使想要积极参与, 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与认识, 也不能在开展具体的海洋碳汇项目方面产生较大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蓝碳合作的引导与认识应该是进行蓝碳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 蓝碳合作政策沟通不足

东盟国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 与中国在海洋方面的合作早已稳步推进, 涉及领域较广。尤其是最近几年,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洋合作稳步推进, 已就海洋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 但是在具体的合作政策与措施方面,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还在沟通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实不仅是蓝碳合作方面, 中国与东盟国家政府间政策沟通不足的问题也是影响双方交流的重要因素。

3. 中国—东盟蓝碳市场交易制度缺乏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缓解来自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 《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看作一种可以用于市场流通的商品。蓝碳市场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市场交易规则下, 通过开展蓝碳项目来获得或者增加相应的可以用于交易的碳汇量。目前, 蓝碳交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交易中心, 也有了明确的碳汇市场交易建设, 我国及东盟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目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还受到来自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问题的影响, 蓝碳交易市场建设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我国及一些东盟国家并不具备发展蓝碳市场交易的条件, 因此蓝色碳汇市场交易制度也极其不完善。

除此以外, 蓝色碳汇市场是一种创造性市场, 建立完善的蓝色碳汇交易机制难度不断加大, 相关的责任监管权力也难以明确划分。而且中国和东盟各国、各地区之间发展蓝色碳汇的程度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也为中国—东盟建立统一的碳汇标准增加了难度。

(二) 中国—东盟进行蓝碳合作的对策

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 海上合作设想》中明确提出“加强蓝碳国际合作”。为应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 中国与东盟应该通过宣传等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国家和民众对蓝碳的认识, 常设蓝碳合作论坛、加强海洋高层对话机制的建设、深化中国—东盟蓝碳发展政策沟通, 加强次区域蓝碳合作, 加强蓝碳市场交易合作, 完善蓝碳产业链, 通过“一带一路” 的平台向东盟国家提供中国发展蓝碳的经验与技术, 实现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飞跃式发展。

1. 增强蓝碳合作意识, 建立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

建立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是进一步巩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的重要举措, 同时要在建立“蓝色伙伴关系” 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双方民众对于蓝色碳汇的认识、强调其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强蓝碳合作意识, 这就要求各个国家之间以及政府部门要增强对蓝色碳汇的宣传意识, 不断普及蓝色碳汇的重要性, 增强民众对蓝色碳汇发展重要性的认同感, 政府和民众一起努力, 才能真正使蓝碳的发展切合当地实际, 符合“一带一路” 倡议的发展需求与要求。

其次, 中国于2017年提出了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倡议, 截至目前已经与欧盟、葡萄牙建立起了“蓝色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更加牢固的“蓝色伙伴关系”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在蓝碳方面展开合作, 发展蓝碳经济, 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减少矛盾分歧与误解, 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为了建立更好的“蓝色伙伴关系”, 就要以具体项目为抓手, 促进务实合作, 增进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 拓展双方海洋合作空间, 才能使蓝碳这一新兴事物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深化中国—东盟蓝碳发展政策沟通

首先, 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蓝碳发展政策沟通不畅的情况, 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常设蓝碳合作论坛, 在论坛会议过程中保持沟通畅通。同时,中国应加强“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会晤, 实时沟通, 确保可以实时交流并完善政策。

其次, 要建立蓝碳发展合作机制, 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机制层面的沟通。中国与东盟应该建立蓝碳生态系统的监测与合作机制、海洋污染合作治理机制、海洋高层对话机制、海洋环境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多个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3. 加强中国—东盟次区域蓝碳合作

东盟国家众多, 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进行合作时, 中国不可能确保与每个国家在战略对接上不出任何差错, 并且双方在合作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域外大国的干涉与阻挠。因此, 中国应妥善地与东盟次区域展开合作, 并且尽量避免在敏感领域的对话与交流。选择次区域地区时, 应首先选择与中国历史往来友好, 且高度信任“一带一路” 倡议并支持其发展的国家与地区。中国可以先选择与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合作, 最大程度地减少冲突, 以这些国家为试点, 逐渐向外扩大合作范围, 与东盟总体上进行协调相比, 解决与这些国家进行蓝碳合作的阻碍的成本更低、困难更小。因此由点及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蓝碳资源的浪费, 最大程度地协调双方的合作。

要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做到: 保护重要的蓝色碳汇栖息地, 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海洋渔业生态系统恢复到合理状态,并且不断修复红树林、盐沼地以及海草床, 通过清除污染物等手段, 对一些污染严重的海域进行整治修复等。

4. 加强中国—东盟双方政治互信

中国应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 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海洋文化与文明的交流, 推动双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加强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的互信。要始终秉承互利共赢的心态去看待双方发展。中国在不断分享发展理念与发展成果的同时, 东盟部分国家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发展关系, 才能更好地推动南海问题的解决, 采取友好的态度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这才是发展蓝碳、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最好基础。

5. 加强蓝碳市场交易合作和蓝碳产业链

第一, 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应该完善自己国家的市场交易合作机制, 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和市场的流动性。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减轻蓝碳开发企业的税负, 推动碳汇市场交易体制的完善。落实到具体行动方面, 各国应主要推动相关企业建立关于蓝碳的市场交易, 还应该不断对其进行激励, 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蓝碳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 国家间也应该推动构建完善的蓝碳相关的市场交易合作体制, 争取早日将其列入相关法律。

第二, 要不断完善蓝碳合作的产业链。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蓝碳报告》也对发展蓝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要建立一个全球蓝色碳汇基金, 以此更好地完善蓝碳产业链。要推动蓝碳产业不断创新升级,产业链内容不断丰富, 尤其是要不断推动海洋渔业的发展, 发展渔业碳汇, 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碳汇, 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蓝碳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 从经济、人文、旅游资源等不同方面完善蓝碳产业链, 完善蓝碳标准体系。

 

04 

蓝色碳汇拥有巨大的固碳储碳能力, 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碳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峰值, 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因此近年来也不断开拓蓝碳这一新空间来取得减排问题上的新进展。中国和东盟在“一带一路” 倡议合作上取得了良好进展的同时, 也应不断加强海洋碳汇领域的合作。在蓝碳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都拥有强大的低碳需求的情况下, 中国与东盟需要在蓝碳领域展开合作。中国与东盟拥有广阔的海岸线, 在海洋合作方面经验丰富, 治理能力较强, 且中国与东盟的海洋产业基础雄厚, 海洋经济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应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同时要注意中国与东盟之间政治互信程度较低、民众对蓝碳缺乏认知、政府对蓝碳的发展缺乏引导、南海问题的阻碍以及蓝碳的市场交易体制并不完善等关键问题。要通过加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 的构建, 深化发展政策沟通, 增强对蓝碳的认识、增加次区域合作等一系列措施, 帮助中国—东盟在减排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环境气候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友情链接/LINK:

10元小投资平台(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新钥匙建站    备案号:冀ICP备11026851号-1
 

10元小投资平台环境

10元小投资平台中恒

厚壤环境

10元小投资平台官网
XML 地图